职业教育vs普通教育: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!

发布时间:2022-06-27 点击:

又到升学季,中高考成绩陆续公布,几千万应届毕业生即将来到他们的人生路口。这种时候,“一本还是二本?”“能不能上重点高中?”是孩子们最容易被问到的问题。一个常被人忽视,或者只是还未能进入公共视野的事实却是,一半左右的“大学生”都来自高职(专科)院校,而根据教育部的规划,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数量,也将“大致相当”。

去年,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,874万名大学生走出校门。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状:一边是“大学生就业难”,一边是“企业技工荒”。教育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?答案不言自明。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,“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”成为今年的政府工作重点。职业教育扩招面向的不只是应届的毕业生。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、人社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又发布《关于做好2021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》,动员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报考高职院校。

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,具体到我国的发展阶段,在工业4.0时代,高素质技术工人时常比写字楼里的白领更“金贵”,更“高大上”。职业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学徒制,徒弟在作坊,而不是在学校里跟着师傅学习技能,直到能独当一面。从一开始,它就是一项以谋生为目的的教育模式,实用且现实。如今,中世纪的黑暗早已散去,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。但在中考和高考结束,考生选择未来的道路时,成绩往往会作为主要依据,把考生分流到不同的教育模式里。这关乎公平——绝对意义上的公平,或者现实意义上的公平。

理想环境中,每个个体都应该有自由选择接受何种教育的权利。有些家长会说,孩子初中时成绩不好,但到高中时就会发力、逆袭。从全局来看,这些孩子永远都是少数。客观上,只要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事实存在,教育就不可能实现绝对公平。一个不擅长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,或者处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学生,更可能面对的是强者愈强、弱者愈弱的现实。如果想要通过复读进入普通高中或高校,就会挤占应届生的学位资源,那是另一种不公。教育机会平等指的是,教育机会的获得依赖于学生已有的基础和潜质,而不是社会背景。

北大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,无论自己多么努力辅导,女儿“离倒数第二名都有很大的距离”。清华大学教授刘瑜也感叹,“我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”。从这一点出发,职业教育实现的是一种“现实的公平”,因为除了文化和制度选拔,人的素质和天赋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。职业教育对那些在普通教育中处在劣势的学生“因材施教”,让他们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。

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,很多家长认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,信奉“升学主义”,实际上可能漠视了受教育者的真正发展需求。“读书”固然“高”,但在这个时代,“读书”的形式和自由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知识和技能都不挑人,更不挑人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地方。谁能定义“社会地位”?社会发展阶段不同,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也不同。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中专生的地位甚至要比高中生高。没人能确定,下一个10年、20年,会不会形成轮回。